
中播网整理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主持人大赛》第一赛段第二场,后6位参赛选手的自我展示视频及文稿,仅供大家学习。
07 选手贺熠坤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世界会客厅》,我是主持人熠坤。“(唱)祝福中国为我们建设铁路,让我们一起携手向前。”刚刚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我去年随导师前往非洲肯尼亚调研时,当地的一位铁路乘务员教我唱的。我们当时乘坐在由中国承建的蒙内铁路上,在路途中我发现,就在距离我们不远处有一条几乎和我们是平行的废弃轨道。当地导游告诉我们说,这是一百多年前建造的乌干达铁路,列车穿行过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导游说,捎走的不仅仅是乘客,更是从非洲掠夺的财富和资源。2017年,蒙内铁路开通运行,这条铁路被当地人称之为幸福之路。它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和资源通道,还在途经森林公园的时候为野生动物留下了一条迁徙的大道。两条平行的轨道述说着截然不同的故事,铁路的更迭交替让我们看到了当今国际合作秩序,由旧到新的转变。
除了铁路彼此平行的还有一双筷子。我的大师哥在中国完成学业后,他带回苏丹的不只有知识,还有在中国餐桌上流传了三千多年的筷子。筷子成双,只有两根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这不正是中非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生动体现吗?作为一名聚焦对非传播的研究生,我曾采访过一位中文名叫“天赐”的卢旺达记者,我问他:“是什么让你选择了中国?”他是这么说的:“如果我的努力能够让中非关系更加亲近,并为我的国家带来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机遇,所以这是值得的。”
今年是天赐来到中国的第六年,也是他在中国正式成为一名记者的第一年。从读懂中国到让世界理解中国,他说,“这一条传播之路一定会越来越宽阔。”天赐只是许许多多来华外籍青年的一个缩影,我想在他们选择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理念和中国道路在国际社会上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
大家还记得开头的那段歌曲吗?它叫《坦赞铁路之歌》,是用非洲本土语言斯瓦希里语唱的,意思是祝福中国为我们建设的铁路,让我们一起携手向前。所以,来吧!无论您了解还是不了解非洲,接下来都请和我一起打开多彩非洲的大门。
08 选手高浩森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关键词》。
首先咱们来看一下今天的关键词是什么?“娭毑”大家知道这两个字怎么读吗?湖南的朋友肯定会说:“这有什么难的?用长沙话就是娭毑”。没错,“娭毑”也就是“奶奶”的意思。八年前我第一次到长沙旅游,被一家叫做“四娭毑”的店门口叫车,我特别自信的给司机打电话:“喂,师傅您好,我在‘四娭毑’的门口。”结果,我一个外地人成功让长沙的司机在长沙迷路了。当时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未来我竟然会和娭毑这个我都不认识的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年后我成为了湖南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对于未来的工作我幻想了无数种可能,唯独没有想到我的第一个节目竟然是广场舞节目。对于当时二十四岁的我来说,这道题真的超纲了。当节目录制到第三期的时候,忍无可忍的制片人终于找到我说:“小高,我觉得你还可以多说一点,搞笑一点。”我说:“领导,娭毑们的话我只能听懂一点点。”那段时间真的很迷茫,不知所措,我甚至电话连线了两千多公里外的我的奶奶进行求助。她只说了一句话:“奶奶不在你的身边,娭毑们也是你的奶奶。”
于是我开始找各种机会和路上遇到的奶奶们闲聊,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不仅听懂了,还能偶尔帮嘉宾翻译翻译。我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娭毑们认出和喜欢。是她们让我重拾信心,也是她们让我有能力主持了另一档节目,内容是老年相亲。
六年时间,很多奶奶通过我的广场舞节目身体从健康变得更健康,很多奶奶通过相亲节目,找到了后半生的幸福。六年时间我收获了很多中老年朋友的喜爱,今天带着我的娭毑们给予我的力量站上了这个更大的舞台。在这里,我想骄傲地、自信地向您介绍,我是中老年节目的主持人、娭毑们的大孙子高浩森,感谢您收看《关键词》 ,再会!
09 选手张靓婧
大家好,欢迎收看《歌从黄河来》,我是靓婧。
2016年春节,我随亲情中华艺术团赴欧洲进行文艺演出。洛克作为司机陪伴了我们十七天,近三千公里。演出时的每首歌、每出戏,他都会用手机拍下来反复观看,分别的时候,他送给我们一份特别的礼物,您瞧——
洛克(唱):“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
山西民歌《桃花红 杏花白》,怎么样?外国朋友唱起来是不是也挺有味道的?那次巡演让我记忆犹新。当我第一次走进古老的布达佩斯剧场,我和同去演出的陕北民歌手贺国丰,我俩内心都有一些紧张,由他演唱的歌曲《神仙挡不住人想人》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片尾曲。虽然在国内我们都很熟悉,可当时我俩都在担心,用方言去演唱咱黄土高坡上老百姓自己的调调,当地的观众能听进去吗?他们能感同身受吗?演出开始了,当贺国丰的第一声呐喊响彻欧洲百年剧场时,全场几千人瞬间就安静了下来,所有的人都在默默地聆听这带着黄土气息的声音。我看到黑色的、蓝色的、棕色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同频共振的情绪,《神仙挡不住人想人》,异国挡不住黄土情。
那天返场演出进行了七次,作为主持人你无需多言,因为音乐可以跨越山海,直抵心灵。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这十年来作为主持人,我有幸带着民歌、戏曲,走进了二十七个国家。当我听到京剧《锁麟囊》在克罗地亚鸣锣开唱;当我听到山西民歌《走西口》在多瑙河畔悠扬回荡;当我站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听到那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深深体会到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读懂中国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而带着中国文化出海也让我更加自信,这份自信来源于我们奔腾不息、绵延不绝的五千年文明,正如闫肃老师在我们节目当中留下的那句话:“为何声如海?歌从黄河来!”
为何声如海?歌从黄河来!感谢收看!
10 选手孙子城
欢迎来到《新声·心声》,我是子城。“给,郎恰阿玛(音)”这是一句独龙语。今年六月我有幸来到独龙江乡慰问演出,这是我的首次基层行。当我们车辆穿过那条全长6.68公里,用了三年多时间才打通的独龙江公路隧道时,我舍不得闭上眼休息。因为我知道这条隧道结束了独龙族数千年被大雪封山阻隔的历史。当我的双脚真的踏在独龙江乡的土地上,我发现平时在演播室里播报的文字,突然,就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从没有一寸公路,到大桥大道畅通,从与世隔绝到5G+数字化小镇。我站在独龙江畔,站在舞台上,说出那句:“一步跨千年,奋进奔小康的时候”掷地有声!演出结束之后,现场有两位独龙族奶奶,她们紧紧握着我的手,对我说了这句:“给,郎恰阿玛(音)”,寓意是祝你幸福。我想这句祝福不单单是送给我,而是送给所有关心和牵挂着这里的人们。今天,我也想对他们说,“给,郎恰阿玛(音)”祝你们越来越幸福。
日子越过越好是一种幸福,能坚守心中的热爱也是一种幸福,他叫罗洪福,是我在录制《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的时候认识的一位苗族吹枪项目的非遗传承人。罗大哥是一位朴实的农民,初见他时很腼腆,可当他展示起这项技艺就像变了一个人,神气十足。罗大哥跟我讲,用来保护庄稼的传统吹枪现在经过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云南省民运会上的一个特有比赛项目。他几乎包揽了这个项目各个项目类别的冠军。,他还把妻子也带成了吹枪高手。让他们成为赛场上唯一的一对儿冠军夫妻。
谈到这些的时候罗大哥眼神中的那股坚守和热爱,也感染着初入职场的我。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二个年头,我在这方主播台见证着云南的日新月异、五彩斑斓。在工作中,遇见着一个又一个带给我温暖和力量的他们。
云南多高山,巍峨险峻,但云南也多勇者,他们铆足了劲朝山顶攀登。我要做那个勇敢的攀登者!
11 选手何卿
欢迎您收看《戏剧人生》,我是主持人何卿。2021年全女班阵容话剧《奥赛罗》在上海公演,谢幕时掌声雷动,八十三岁的导演陈薪伊走上舞台,这是她七十年戏剧生涯当中创作的第一百五十部作品。早已将戏剧融入生命的她其实四十岁才考上中央戏剧学院,获得的十四个文华奖,大多数是六十岁以后拿的。当时我也在台上,那个扮演奥赛罗的就是此前从来都没有上过戏剧舞台的——我!
老太太意气风发,浑身散发着光芒,可是站在她身后的我知道,两个月前她刚刚做了癌症手术。记得有一个清晨我去看她,“您感觉怎么样?”刚做完手术三天的她却指了指床头的剧本,“你把这段台词念给我听听。”
“要是每一次暴风雨过后都有这样和煦的阳光,那么让狂风肆意的吹吧!把死亡都吹醒了吧!要是我现在死去,那才是最幸福的!因为我的灵魂已经尝到了无上的欢乐!”
当我从剧本中抬起头来,眼前这位倔强的老人,胸口缠着绷带,腰上挂着引流管,左右隔壁的患者都从门口向里张望。那一刻,这个世界仿佛没有了病痛,那个画面我一辈子都忘不掉。她让我懂得,“心有所爱,便无所畏惧!”
带着这份滚烫的生命能量,我的主持生涯也意外的新声绽放。在剧场里,我和观众是一起心跳加速的,而回到演播室,原先镜头外的观众也变得清晰可感。精准、严谨的日常工作注入了一种属于艺术创造的激情。
戏剧舞台有界,而电视荧屏无涯。作为主持人,我可以将那些创作的激情,伟大的生命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这,就是我和一位戏剧导演的故事。陈导总说,她和戏剧谈了一辈子的恋爱,我们有一首共同喜欢的诗,每每念起都会想到心中所爱: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对我来说,那个“伊人”就是主持人的理想境界,一直在我眺望的水中央。无论我是逆流去寻觅,还是顺水去探求,我都不觉得道阻且长,每分每秒都乐在其中。长路漫漫,精进不止,而热爱没有尽头。
感谢您收看本期《戏剧人生》,我们后会有期。
12 选手宋雪莹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雪儿带你看比赛》,每天带你看一场非同寻常的比赛。
今天我们的比赛现场是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查干湖,这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一到冬天,这里的冰面厚度就会超过半米,体感温度接近零下四十度。什么概念呢?去了现场您不做防寒措施当场就得冻僵,我都得改名叫“宋僵”。其实啊,开个玩笑。就像这个梗一样,冷得透透的。
这里有一群人,他们在跟时间赛跑,一支冬捕队正在向深水区进发。好的,比赛开始!
现在到了早晨的五点钟,观察冰面气泡,确定鱼群位置,开始凿冰!每隔十五米一个冰洞就诞生了。大家争分夺秒!瞧,冬捕队犀利的目光、坚定的神情,脸上刻着四个大字——我要吃鱼!
比赛已经进行了五个小时,接下来到了最最关键的一刻,穿杆下网。在茫茫冰面之下穿针引线,负责穿杆的大哥站在冰面上,冻得一动不动。四周除了冰还是冰,简直可以说是:草木皆“冰”。好了,万事俱备,只待鱼群。
比赛已经过去了十几个小时,开始收网。漂亮!他们成功了!满满的胖头鱼涌上了冰面,观众朋友们,我们见到了冰湖腾鱼的奇观!这是一年一度的丰收图景;是大自然无比珍贵的馈赠;也是劳动人民坚强和智慧的结晶。
可是,你知道吗?大自然每年留给他们的可能有时只有三十天的时间。三十天太短,承载了查干湖百姓整整一年对丰收的渴望;三十天又太长,两千米的渔网足足有九十六张,一个一个打出来的冰洞有上百个。打捞结束之后,冰面又会迅速冻上,而这样重复的工作,他们每天都在进行。
重复的工作,日复一日的坚持,这可能就是我们生活最最本真的样子。生活处处皆比赛,可是在我们人生的赛场里,你我都是参赛者。只要你肯拼,你也能年年有“鱼”。
我是雪儿,每天带你看一场非同寻常的比赛,我们明天见!谢谢!
☻
本文由中播网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山海,编审: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