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事件概述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由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组成,汤洪波任指令长。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
2023年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开局之年。当前,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了近五个月,接下来,他们将在轨迎接“神十七”乘组的三名航天员。届时,中国空间站的在轨航天员人数将短暂达到6人。这将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次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任务,也是第三批航天员的首次太空会师。
二、金句积累
1.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王亚平
2.一个人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景海鹏
3.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我在飞行这条长跑路上,有困难,有险阻,但这里的风景也独一无二。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知道哪一站的风景是最美丽的。——王亚平
4.有国才有家!不论我们飞多高、飞多远,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爱国主义永远是激励我们飞天的动力源泉。大家只要把国家利益摆在心中最高位置,就一定能一往无前,克服困难。——翟志刚
5.我们有幸成了人们的踩路石,不管春露秋霜,无论冬来夏往,石子铺就的小道或大道,任由人们踩踏。因为石子的承受,才有了人走的路,相伴着人生辉煌……——幕后航天人
6.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杨利伟
7.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星,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触摸到。年轻人一定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王亚平
8.最难的不是训练有多难,工作有多难,学习有多难,最难的是如何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事,用最高的标准和热情十遍百遍地做好。——翟志刚
9.即使攀登充满艰辛,即使没有到达顶点,登山者却很享受这个过程。——刘旺
10.是千千万万的航天人为我们铺就了飞天之路,是祖国和人民把我们送上了太空。——刘伯明
11.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但无法分享我的自豪,因为在我身后,有强大的祖国,站立着13亿多人民。——费俊龙
12.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13.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黑格尔
14.为了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杨利伟
15.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专家、宇宙航行之父)
三、中国航天精神内涵
1.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航天人热爱祖国体现在报效祖国的使命意识和为国争光的责任意识。以国为重的价值观、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是航天人报效祖国的生动体现。60多年前,新中国初升的太阳召唤着海外赤子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其中许多专家成为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
2.敢于攀登、勇于超越的进取意识
中国坚持自主发展航天事业、向尖端技术领域进军的历程昭示了一个道理:我们唯有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才能牢牢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3.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在航天事业创建初期,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这“十六字方针”始终影响着中国航天人。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不但是航天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航天科技工作者贡献给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4.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
每一项航天工程都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密切配合,自觉服从大局、保证大局,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
5.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长期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不计得失,不求名利,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无怨无悔,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他们为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四、人物素材
1.任新民
他,密歇根大学博士,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他带着火箭的发动机研制组,来到了北京的南苑。在一个很破烂的修理厂,而且漏风漏雨。但他和小组成员,就是用最简陋的板凳和工棚,硬是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东风3号发射时,火箭屡次冒烟,经过分析以后,他力排众议,继续发射。“决策错了我负责”,最终,中程导弹发射成功!长征4号发射时,他已经70岁高龄,坚持力挺新型氢氧发动机。有领导问,发射成功有把握吗?他说:“不成功我负全责,包括坐牢、砍头!”中国火箭,自此踏上新征程!他被称为“放卫星的人”,因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他负责领导设计和发射升空!
适用主题:艰苦奋斗、尊严、责任、爱国、活到老学到老
2.梁守槃
中国海防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仅23岁的梁守槃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本可以在美继续深造或工作,但他选择放弃了舒适、优裕的学习、工作环境,回到了祖国怀抱。
适用主题:淡泊名利、爱国、责任
3.屠守锷
“为啥改行,国家需要啊!”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
适用主题:爱国、敬业、奉献
4.刘旺
2012年6月24日,刘旺以太空“百步穿针”正中“靶心”的精度,出色完成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他在地面训练时的高标准严要求。按照工程设计要求,两个航天器在对接时的姿态角偏差为4到5度,但在训练时刘旺却坚持按0.2度的偏差要求自己。在进行了1500多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后,他的成功率保持在100%。
从1998年进入航天员大队至今,刘旺是航天员考试取得第一最多的人。“神五”、“神六”、“神七”,前三次选拔成绩都不错,可是身体方面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屡屡与飞行机会擦肩而过。连身边的同事都替他遗憾。“但对载人航天的追求、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一直坚持,从不放弃。”
2012年3月,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九飞行乘组,肩负起操纵飞船与天宫交会对接的重任。这一天,刘旺等待了14年。 “我告诉自己,只要没接到停航命令,都有机会。”刘旺说,“等待了14年的不止我一个人。争取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时刻努力,时刻准备着。”
适用主题:高标准要求 、坚持
5.景海鹏
有次,在空中训练飞行,景海鹏的飞机降落时机头向下耷拉着,轮子因地面热受到的冲击力很大,爆掉了。如果飞行员控制不好方向,高速奔跑的飞机很容易发生倾覆。看到这一情况,许多战友都紧张起来。没想到,景海鹏却牢牢地控制住了飞机前进的方向,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紧急处置:放减速板,关掉一台发动机,放减速伞,飞机最终稳稳地停在了停机坪上。战友们赶快跑过去,想帮助景海鹏一把,没想到他镇定地走出了机舱,毫无惊慌失措的痕迹。事后,景海鹏有条有理地向领导讲述自己当时的处理方式,并和战友们一起对跑道路面进行调查,消除了事故的隐患。
刚到部队,景海鹏就面对一大难题——他不会游泳,而一个空军飞行学员如果不会游泳只能选择退出。面对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学不会的游泳,景海鹏只用了一个礼拜,从一点不会游泳到考核勉强及格,再到成绩优秀。“要是我们一般人,能及格过关就可以,他不行,非要优秀才满意。”弟弟景海龙回忆说,就因为优秀的游泳成绩,景海鹏成为一个中队125名飞行学员中第一个受到嘉奖的人。
适用主题:沉着镇定 、追求上进
6.孙家栋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虽然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孙家栋传奇的航天人生。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承担了包括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中巴资源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研制重任,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适用主题:奉献、敬业、爱国
7.邓清明
经过25载不懈努力,56岁的江西籍航天员邓清明成功入选神舟十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行乘组,首次登上太空。在这个“知天命”的年纪,邓清明用飞天路上的坚定信念、执着坚守成为新时代“最励志的人”,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初心使命。
星光不息、逐梦不止,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奔向星辰大海。世上没有天上掉下来的幸运,只有历经磨难,方能收获成功。58门课、3000多个学时的理论课程,在时速100公里旋转的离心机里经受8个G压力的“超重耐力训练”……邓清明为了实现飞天梦,在一次次的锤炼当中,用“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韧劲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点亮了梦想的星火,终于在2022年11月29日同费俊龙、张陆一同搭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我们要从邓清明的故事中汲取志在千里、不懈奋斗、笃行不怠的精神力量,要让“一辈子”的信念入脑入心,让“一辈子”的奋斗贯穿始终,用心用情用力干好“一辈子”的事业。
适用主题:专注、信念、梦想、敬业
8.王亚平
在2013年,经过层层选拔,王亚平与聂海胜、张晓光一起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那次飞行中,她还完成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在“天宫一号”里给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太空授课”,这次授课大大激发了孩子们钻研科学、探索太空的梦想。
2021年,时隔八年之后,她和翟志刚、叶光富再次进入太空,在空间站一起工作生活了183天后,成功返回地球。在这次太空之旅中,王亚平两次在太空授课,一一展示各种各样的实验,被誉为“教学中的顶流,网课界的天花板”。此次太空之旅,王亚平还创造了多项纪录,成为我国第一位出舱的女航天员、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目前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
汲取她振翅“亚”翼的高超技能力量,练就“手可摘星辰”的踏“平”星河本领,以过硬素质逐梦“星辰大海”。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王亚平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在出舱活动水下训练中,她穿戴120多公斤的装备入水,进行长达4~6小时的不间断训练……魔鬼般的训练非但没有让她退却,反而更加坚定了她的意志、锤炼了她过硬的本领,离梦想也进了一步,成就了“最美太空教师”。
适用主题:奋斗、梦想、敬业
五、时评精选
壮丽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无数先驱和智者。他们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哥白尼仰望星空发表了“日心说”,布鲁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仰望星空,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民众间生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新华社
相对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但也正因为生命和梦想的存在,才让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机和意义。追逐梦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仰望星空,会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人们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该如何认识个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个人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把个体生命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梦想放置于集体的梦想之中,不骄不馁、不断奋进,人生的意义必将更加深邃。——新华社
当下,很多孩子已被应试教育搞得筋疲力尽,不爱质疑、不愿提问,更别说提什么标新立异的问题。可这节神奇的太空课,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井喷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看来,只要我们为孩子搭建起宽敞的思维平台,允许孩子思想奔放,充分理解、包容其不足,孩子潜在的发散性思维就能够喷薄而出。如果我们平时的教育,能够多给孩子制造提问机会,这对孩子的潜在发展与创造活力,肯定具有积极作用。——人民日报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当中华大地的先人们仰望星空,畅想嫦娥飞天、牛郎织女时,何曾想到后辈以勇气与毅力、牺牲与奉献大踏步走向太空。我们相信,在中国积极推动、合作创新开创世界航天新纪元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光明日报
☻
本文内容来源高中语文作文,语文阅刊,新华社,人民日报,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月半,编审: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