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你会读吧!那“工尺谱”呢?

2023-10-17 10:19 播音主持指南 训练课程


尺,你认识吗?怎么读?

 

相必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丈量用的“尺(chi)”吗?

 

没错,就读(chi)。但是这个字要是和“工”和“谱”连在一起,“工尺谱”,你还会念吗?

 

这个时候,工尺谱的“尺”在这里不读“尺子”的“尺”,发“扯(chě)”的音。


工尺谱,是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工尺谱是为中国所特有的记谱方法。在民间流传甚广。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在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它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这种记谱方式必须通过口口传授的方式来教授,难度很大。

 

工尺谱系何时开始创用,已很难考查。根据历史记载,古代对工尺谱各音的写法与今天通用的写法也颇不一致。中国各地所流行的工尺谱,在写法上和读法上也仍然大不相同。详尽地、系统地研究工尺谱,是个专门的学问,也是一件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说了这么半天,有网友也许会说:小编你也真够“扯”的,我们又不是什么音乐学者,你和我们说这么高深的音乐知识做什么呢?

 

其实,我们要告诉你的不仅仅是这个字如何发音,而是要告诉大家,就在涞水,就在您的身边,我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洛古乐,就还在使用着这种最原始、最传统的记谱方式。

 

高洛古乐乐手们还在使用的“工尺谱”记谱

 

涞水高洛古乐历经5000年声犹悦耳,国内外专家称其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涞水高洛村自古就以“音乐会”闻名四方,为我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重点项目后山文化的一部分。经专家学者鉴定,高洛音乐属于古代祭祖(轩辕皇帝)和宫廷“鼓吹乐”遗存的活化石。它是佛教音乐流向民间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乐曲,其历史可上溯到唐宋宫廷歌舞大曲。高洛音乐会的古曲有多少,至今还是未知数,现今遗存72首,其中能演奏的66首,有乐谱但不能演奏的6首。其乐谱介于唐代“燕乐半字谱”和近代“工尺谱”之间,使用的乐器多为半调,部分需要定做或自做。乐曲演奏至今保持着古朴乐风。

 

高洛音乐会分文、武两坛。文坛负责唱、诵、念、宣卷、统表等事宜,武坛是吹打演奏。演奏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笙、管、笛、锣为主的乐器演奏。二是以木鱼、磬、碰钟、云锣、铙、钹、鼓板为主的“法器”演奏。据当地老艺人回忆,音乐会鼎盛时,乐手多达300人,每器都有10人以上操奏,奏、打、唱一应俱全。

 

高洛古乐乐手们在采用“工尺谱”演奏

 

涞水高洛古乐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重视。截至2003年9月,已有27个国家和地区的89位专家学者到南高洛村进行考察。英国学者钟思第自1989年至2003年,连续14年深入南高洛考察采风,拍摄录制了大量光盘、录像带、照片,撰写了40多万字的《万善同归》,详细介绍了南高乐古乐的历史、演奏特色和研究保护价值。他对南高洛古乐的评价在国际音乐界引起巨大反响。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300多位国内专家和音乐界人士也先后到南高洛采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涞水南高洛古乐发表了许多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张振涛对南高洛古乐的评价是:“我们通过对全国100多个音乐会进行调查发现,高洛音乐是这种音乐的代表,绝无仅有,独此一家。高洛古乐实际上继承了中国音乐最古老、最传统的演奏形式。它始于汉代宫廷鼓吹乐种,保留的形式最全,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的空白。”

☻ 

本文内容来源:网络信息综合整理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