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初学者的表达通病--不“说人话”

2022-08-12 04:00 播音主持艺考网 艺考日常

今天的文章,来自于广院老师。

 

播音艺考生大多对“说人话”这个词不陌生。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个词颇有些滥用之势,因为在点评考试的各个项目时,似乎都能有它的用武之地。不过,如果抱着正本清源的心态,只单纯地从说话这个角度来探析这一概念,读稿以及对稿件的处理,很可能是最早出现“不说人话”这个说法的领域了。
不说人话的表现有哪些呢?我觉得最明显的,无外乎是播音腔和朗诵腔,而这两者,是初学者的通病。
新闻播音能力要求的第一项,是字正腔圆。那是不是意味着,字读准了音发饱满了,就是一篇好的新闻播音呢?不排除有大量学生止步于此,因为,他们带来了几乎一致的新闻播音作品:首先是畸高的音调,几乎全部运行在自己音域的高位;再就是毫无大(段落)小(句子)层次处理的播读;或许还有人做到了更进一步,即行云流水般地删掉了所有的标点符号,一连到底。播毕,除了能让听者由衷赞叹“声音真好听,真顺溜”,对于新闻的内容却是一丁点儿都想不起来了。

如何判断学生在文学稿件表达上是否有朗诵腔的痕迹,有个方法非常简明扼要——古诗吟诵。看上去寥寥数语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却是绝对的播音创作技巧集大成者。如何在方寸之间,腾挪闪转,表达出个性化的朗诵技巧,不可谓不难。因此,这也便成为了剖析症状的绝佳工具。
多数还未真正入行的学习者,往往会出现刻意拉长声音、节奏与声音弹性缺乏变化等等的表征。在我看来,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是没能做到对不同文学体裁在有声创作时区别对待;其次是忽略了唯物主义创作观的指导价值,片面将自我意识凌驾于稿件内容之上,最终落入了“朗诵就是要声音好听”“朗诵腔就是朗诵”的诸多窠臼。
 
说到这,我们再来谈谈应试型新闻播音和文学朗诵的考试要求。从整体来看,我们其实不应当把应试和非应试予以对立,因为这不过是艺术创作的两类应用场景,其知识内核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具体到能力要求,我反而觉得,应试型场景的考试标准,对考生以上能力的要求,要高了很多。比如,同是新闻,但仍有民生、时政的区别,之中又有冷、暖的情感倾向,在播读中,稍有不慎,就会让听者不明所以满头雾水。
那么文学稿件的表达,那些悲怆的篇目是不是预示着我们在完成有声语言的艺术再加工时,也应当拖腔拖调,全程哭腔呢?这些误区的出现,无一不是对语言表达时“声音应富于变化”的误解。而以上诸项,都需要在区区数分钟之内完整展示。
由此来看,弄懂播音说人话的概念,并在实际创作中去反复体会这一能力,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价值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不免俗地说,掌握正确说人话的技巧,是艺考生试图摘取顶尖院校梦想之星的必要条件。在此根基上,然后才是评述、主持等等综合语言表达项目的开枝散叶。

 

艺考生,祝你学习更上一层楼!
☻ 
本文内容来源广院孺子牛(ID:gyrzn2020)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