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好轻声?

2021-08-01 22:33 播音主持指南 训练课程

 

很多时候我们读不好轻声,往往是被“轻声”这个名字误导了。


我们自然而然会去思考一个问题,多“轻”才算轻声?而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因为轻声的轻,是相对的。轻声的音高不是固定的,是变化的。这也就使一些朋友学习轻声时,感觉无从下手。


如果把“轻声”换一个名字,叫“短声”,或许就会让人茅塞顿开了。

短 /
读好轻声的诀窍,不是“轻”,而是“短”。

因为“音长”短,所以听感很轻,而实际上轻声音节的“音高”不一定低,“音强”也不一定弱。

轻声的定义,很关键的一点是“失去原有声调的调值”

如果“音长”太长,就很容易习惯性读出原有的调值,那就不是轻声了。

因此,注意轻声音节要比前一个音节“短”很多,就不难读好了。

比如“风筝(fēng zheng)”,我们可以把“风”读得长一些,但“筝”由于是轻声,就要注意比“风”读得短很多。

“风筝”如果“筝”也读得比较长,就容易读成“阴平”调值,那就不是轻声了。
 
轻声的“调值” /
把握“短”的原则,读好轻声就不难了。如果再注意一下轻声“音高”的变化,就更地道了。

依据《汉语拼音方案》,轻声不标调号(声调符号),但这并不代表轻声音节没有调值。

根据声学分析,轻声虽然短,但调形依然是可以分辨的。

不过,由于轻声是一种语流音变现象(变调),所以轻声的调值是无法独立存在的,需要依靠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来确定。

轻声的调值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后可分别描写为[41]、[52]、[34]、[21]。(参考《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可见,轻声在阴平、阳平、去声之后是“短降调”,在上声之后是“短升调”。

由于轻声通常很“短”,调形在听感上往往不容易察觉,因此,轻声在四个声调之后的音高也常描写为[2]、[3]、[4]、[1]

比如,我们以轻声中出现最多的“子”为例:包子、橘子、本子、棒子
 
再比如,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几个称呼:妈妈、爷爷、奶奶、爸爸
 
 
通过频谱图我们可以看到:

1、轻声的“音长”较短,通常是前一个音节的1/2到1/3。

2、轻声的音高是变化的,在上声之后的轻声音高(频率)最高。
当然,我们从“听感”上也不难发现:

奶奶的“奶”、本子的“子”,音高明显要高于其他几个轻声。

总的来说,读好轻声,关键要把握一个字:“短”。

在“短”的基础上,音高[2]、[3]、[4]、[1]很多时候不用刻意去注意,因为这是受到前一个音节的影响,自然表现出来的高低变化。
☻ 
本文来源:播音缘(ID:boyin8)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